发布日期:2022-03-16 11:26 点击次数:205
纸牌产生于唐代,称为“叶子戏”,到明代以后演变为“马吊牌”、“混江牌”、“默和牌”等多种牌戏。
骨牌直接由殷子演变而成。
常见的种类有“宣和牌”和“牌九”两种。
纸牌的内容与骨牌的外形相结合,便形成了清朝末年至今盛行的博戏—麻将牌。
纸牌又叫“叶子”,斗纸牌又称为“叶子戏”。
它起源于唐代。
据清赵翼考证:唐国吕公主会韦氏族于广化里,韦氏诸家好为叶子戏。
又引《南唐书》云:李后主妃周氏又编《金叶子格》,谓叶子“即今之纸牌也”。
赵翼结论说:“则纸牌之戏,唐己有之,今之以《水浒》人分配者,盖沿其式而易其名耳。
”
有关叶子牌的传说很多。
宋王辟之的《渑水燕谈录》卷九中记:
唐太宗问一行世数,禅师制叶子格进之。
“叶子”言“二十世李”也。
这是带有“纬学说”的预测之言,其牵强附会,一望可知。
清褚人获的《坚瓤十集》卷一中也说:世传叶子,晚唐妇人也,撰此戏。
这也是一种附会之传说。
宋欧阳修在《归田录》卷二中则提出更具说服力的说法:
叶子格者,自唐中世以后有之。
说者云,因人有姓叶号子青(一作清或作晋)者撰此格,因此为名。
此说非也。
唐人藏书,皆作卷轴,其后有叶子,其制今之策子。
凡文字有备检用者,卷轴数难卷舒,故以叶子写之。
…般子格,本备检用,故亦以叶子写之,因以为名尔。
唐世士人宴集,盛行叶子格;五代,国初犹然,后渐废不传。
今其格世或有之,而无人知者。
欧阳修讲叶子原为书卷外写提要之狭长纸片。
唐代流行般子戏,殷子格名目繁多,有人便将它一一记在叶子上,以备检索,时人称为叶子格。
用叶子格进行游戏称叶子戏。
叶子戏有两种,其一是用于行酒令,“当时士大夫t集皆为之”,称为“叶子酒牌”。
另一种就是用叶子进行博戏,称“博戏叶子”。
北宋中期以后,叶子博戏在汉人中渐渐淡化,这就是李清照在《打马图经序》中说的:“长行、叶子、博塞、弹棋,世无传者。
”然而当时在辽国,叶子戏却在社会上广为流行。
据《辽史》记:
(应历)十九年春正月,甲午,(辽穆宗)与群臣为叶格戏。
自辽以后,叶子在北方民间甚为流行,金元时期更甚。
据顾炎武《日知录》记载,元世祖时曾一度加以禁止,但效果甚微。
叶子戏继续流行,终于在明清时期成为社会上最为盛行的博戏。
明清流行的博戏叶子分两种:一是与骨牌相似的纸牌,因为骨牌重厚,不便携带,制作不易,因此印到纸上代替骨牌博戏。
因后面还要介绍骨牌,这里对此类骨牌类的纸牌从略。
另一种即纸牌的主流,就是“马吊牌”系统。
马吊牌系统,包括马吊牌、斗虎牌、默和牌和碰和牌。
马吊牌是宋代叶子牌的发展和演进,至明代定型流传。
“马吊”二字的来历众说纷纭,但主要是说“马”是筹码之马,“吊”是提取的意思。
唐宋以后,人们以纸片为马,上用文字或图案标明博彩者输赢金钱的数目,后来人们索性直接用这些“纸马”进行游戏或贴博,大马吃小马,“以大击小,以多胜少”。
(杜亚泉《博史》)
马吊一般宽寸许,长三寸,多层纸裱糊成硬纸,背面涂黑色或绛红满花。
图案完全相同,犹如今之扑克牌。
每副牌40张,分为“文钱”、“索子”、“万字”和“十字”四门。
“文钱”门11张牌,分别印空没文、半文和一至九文,其中以“空没文”为尊,上印“尊空没文”;半文上绘花枝果实,又称“枝花”;一至九文分别印有一至九枚铜钱的图案。
“索子门”共9张牌,即一至九索,以九索一张为尊。
索是绳索,古时以绳索穿钱,1 000文穿为一索,又叫一串或一贯。
所以几索便表示几串钱之意。
每张牌上分别印有一至九串钱的图案。
“万子门”也是9张牌,从一万贯到九万贯,以九万贯为尊。
每张牌顶端印万贯,中间空白处各印一(水浒》中人物:九万贯印雷横,八万索超,七万秦明,六万史进,五万李俊,四万柴进,三万关胜,二万花荣,一万燕青。
“十字门”共锋精神11张牌,同“万字门”一样,顶端印“X X贯”,中间印《水浒》人物:尊万贯宋江,千万贯武松,百万贯阮小五,九十万贯阮小七,八十万贯朱全,七十万贯孙立,六十万贯呼延灼,五十万贯鲁智深,四十万贯李述,三十万贯杨志,二十万贯三娘。
其中百万贯又称“百老”,千万贯又称“红千”,万万贯又称“万胜”。
马吊牌的出现,标志着宋以后商品经济的繁荣,金钱和商品对社会文化的直接影响和冲击,宣扬了发财致富的社会主题。
然而以博彩来索取财物,将整套货币形象表现在博戏中,则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趋向。
从空无一文到万万贯,表现了人生的追求、地位和名望,既依仗财力,又表现在金钱的积累。
通过博彩,慧者得利以兴,愚者因利而亡。
关于马吊的基本玩法,现摘明潘之恒的《叶子谱》以求大概:
马吊以军令行之,法分四垒……各执其八而虚八为中营,主将护之。
……选将以卢卜(即掷殷),植帜于坛,而三家环攻之。
马吊牌变化繁多,有很强的娱乐性,故尤得士大夫的喜爱,还为它取了个雅号“无声落叶”。
不少士大夫博戏马吊竟达到痴迷程度。
据明末清初申涵光在《荆园小语》中说:赌真市井事,而士大夫往往好之。
至近日马吊牌,始于吴中,渐延都下,穷日累夜,纷然若狂。
问之,皆云“极有趣”。
吾第见废时失事,劳精耗财。
每一场毕,冒胃然目昏体惫,不知其趣安在哉。
纸牌中还有清末民初进入中国的扑克牌,一副牌54张,“大小王”领“黑桃”、“红心”、“梅花”、“方块”各13张牌。
打法五花八门,绝妙无伦,既可游戏,又可用于博彩。
特别是当今又出现了把两副牌放到一起打“双升”,变幻无穷,诱人若狂。
骨牌又称“牙牌”,是由殷子直接演变而来的博戏工具。
它多用牛骨制成,故有此名。
它最初问世于北宋末年,据说是朝廷明令颁布流行的。
明张自烈在《正字通牌》中说:
牙牌,今戏具。
俗传宋宣和二年,臣某疏请设牙牌三十二扇,诗点一百二十有七,以按星宿布列之。
……高宗时诏如式颁行天下,今谓之骨牌,然皆博塞格五之类,非必自宣和始也。
骨牌呈长方形,比现行麻将牌大,每扇牌都由般子的两个面拼成,如两个六点便成“天牌”,两个“么”便是“地牌”,一颗五点一颗六点拼在一起就是“虎头”。
两粒般子的图案可以组合成21种不同的牌式,其中11张牌是成对的,叫做“文牌”,其余10种为单张,叫做“武牌”,共计32张牌。
骨牌的构成远比般子复杂,这就使得它无论作为游戏还是博彩都更加多变有趣。
它可以多人一起玩耍取乐;也可以一人作各种排列组合以消愁解闷;又可以用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玄机,做占卜游戏。
但更多的时候是用来博彩。
用骨牌博彩分“推牌九”和“打天九”两种。
推牌九是一种纯粹性博彩,规则是用对子来比大小。
任何两张骨牌都可以凑成一副牌九。
每副牌的大小有专门的约定,最大的牌由武牌的“二四”与“么二”(“钉子”)组成,称为“至尊宝”。
以下是各种对子,顺序一般为天、地、人、和、梅花、长三、长二、虎头等等。
再以下是各种不成对的牌,也称杂牌,其大小一般是由两张牌点数之和的个位数决定,数大为优。
最小的牌个位数为零,称为“整十”。
杂牌的组合十分复杂,由于有文牌、武牌、长牌、短牌等区别,因而,同样的点数的牌式,如果由不同骨牌组成,也有大小之分。
例如,天牌(十二点)和红九组成的牌九叫“天九一”,人牌(八点)和钉子(三点)组成的叫“人钉一”,都是一点,前者就比后者大。
有甚至出现点数小的牌压倒点数大的牌,例如,地牌(二点)和二六组成的一副“地是”,虽然个位数为零,但它不仅比“整十”(如钉子和七点组成的“钉加整”)大,甚至比某些九点还要大。
推牌九的人首先要熟悉各种牌式的大小,才能参加博彩。
打天九是另一种骨牌博彩游戏。
是将32张一套的骨牌,分成文牌和武牌两大类,文牌又分为大牌、长牌和短牌三种。
大牌:天、地、人、和四种;
长牌:长三、长五、长二三种;
短牌:么五、么六、四六、虎头四种。
打天九时先分牌,如三人斗,从短牌中除去一副,剩30扇,每人10扇;如四人斗,将32张牌均分,每人8张。
先掷般子,依掷点数依次抹牌、打牌。
打天九的规则分为“打”和“贴”,打为以人打小,打不住的贴手中任意或不好的牌。
所谓大打小,是指的同类牌,文牌和武牌不能互打,文打文、武打武。
文牌中天、地、人、和依次相打,又总打以下的长牌和短牌,长牌可以打短牌,短牌再无可打,只能在短牌内以点多打点少。
武牌也一样,以点数从大到小依次打。